1.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第90篇
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(二)2009-07-30 22:37(一三)学弈 【原文】 弈秋,通国之善弈也。
使弈秋侮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
为是其智弗若与?吾曰:非然也。 【译文】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。
让他教两个人下棋,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,只听弈秋的教导;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,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,想拿弓箭去射它。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,却学得不如前一个。
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?我说:不是这样的。 【阅读训练】 1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。
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.下列各句与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”句式不同的一项是( ) A.夫战,勇气也 B.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.甚矣,汝之不惠 D.莲,花之君子者也 3.翻译: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: 4.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,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? 答: (一四)李生论善学者 【原文】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。其友李生问这曰:“或谓君不善学,信乎?”王生不说,曰:“凡师这所言,吾悉能志之,是不亦善学乎?”李生说之曰:“孔子云‘学而不思则罔’,盖学贵善思,君但志之而不思之,终必无所成,何心谓之善学也?”王生益愠,不应而还走。
居五日,李生故寻王生,告之曰:“夫善学者不耻下问,择善者所应有邪?学者之大忌,莫逾自厌,盍改之乎?不然,迨年事蹉跎,虽欲改励,恐不及矣!”王生惊觉,射曰:“余不敏,今日始知君言之善。请铭之坐右,以昭炯戒。”
【译文】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。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:“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,是真的吗?”王生不高兴,说:“凡是老师所讲的,我都能记住它,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?”李生劝他说:“孔子说过‘学习,但是不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’,学习贵在善于思考,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,但不去思考,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,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?”王生更恼恨,不理睬李生,转身就跑。
过了五天,李生特地找到王生,告诉他说:“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,选择最好的人,跟随他,希望听到真理啊!我的话还没说完,你就变了脸色离支,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,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(态度)呢?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,没有超过自己满足,你为什么不改正呢?如不改正,等年纪大了,贻误了岁月,即使想改过自勉,恐怕也来不及了!”王生听完他的话,感到震惊,醒悟过来,道歉说:“我真不聪明,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。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,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。”
【阅读训练】 1.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。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.与“河曲智叟亡以应”中的“亡”用法不同的一项是( ) A.王生不说 B.盍改之乎 C.吾悉能志之 D.才美不外见 3.翻译下面的句子 “夫善学者不耻下问,择善而从之,冀闻道也。”
译句: 4.选出与“李生故寻王生”句中“故”的意思相同的一项( ) A.公问其故 B.广故数言欲亡 C.故为之说 D.桓侯故使人问之 5.李生认为怎样才是“善学者”?(用原文回答) 答: (一五)问说《孟涂文集》 【原文】 君子之学必好问。问与学,相辅而行者也,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。
好学而不勤问,非真能好学者也。理明矣,而或不达于事,识其大矣,而或不知其细,舍问,其奚决焉? 【译文】 一个有见识的人,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。
问和学,是相辅相成的,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,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。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,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。
即使你道理懂得了,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,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,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,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,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? 【阅读训练】 1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。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,其奚决焉 2.下列各句中加点的“而”与“好学而不勤问”中的“而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() A.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.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.人不知而不愠 D.面山而居 3.翻译:“问与学,相辅而行者也。”
译文: 4.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。(不超过10个字) 答: (一六)教学相长(节选)《札记》 【原文】 虽有嘉肴,弗食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。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自强也。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 【译文】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,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;即使有最好的道理,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因此,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,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。知道了自己欠缺,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。
所以说: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。 【阅读训练】 1.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()中注音,在横线上释义。
①弗食不知其旨( ) ②教学相长( ) ③虽有至道( ) ④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( ) 2. 翻译句子。 ①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 译文: 故曰: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: 3.《教学相长》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,说明了 。
2.给我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及其翻译
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,献诸子罕。
了罕弗受。献玉者曰:“以示玉人,玉人以为宝也,故敢献之。”
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。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。
不若人有其宝。” 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 1.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。
(1)示: (2)故: (3)尔: (4)为: 2.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( ) (1)A以示玉人 B我以不贪为宝 (2)A宋人或得宝 B或告之曰:“是非君子之道。” (3)A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B不若人有其宝 (4)A献诸子罕 B投诸渤海之尾 3.翻译划横线句子。
4.从上文可看出子罕具有怎样的品质? 蝙蝠 凤凰寿,百鸟朝贺,惟蝙蝠不至。凤责之曰:“汝居吾下,何踞傲乎?”蝠曰:“吾有足,属于兽,贺汝何用?”一日,麒麟生诞,蝠亦不至。
麟亦责之。蝠曰:“吾有翼,属于禽,何以贺与?”麟凤相会,语及蝙蝠之事,互相慨叹曰:“如今之世上恶薄,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,真个无奈他何!” 《笑府》 1.文中划有横线的“责”字的意思为( ) A责难 B责骂 C责问 D斥责 2.文中划有横线的“何以”意思为( ) A什么 B为什么 C哪里 D怎样 3.“汝”是人称代词,可以指:A单数,译为“你”“你的”;B复数,译为“你们”“你们的”。
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用法。 (1)贺汝何用?( )(2)吾与汝毕力平险。
( ) (3)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。( ) 4.蝙蝠不给凤凰祝寿的理由是什么?不给麒麟祝寿的原因又是什么? 5.生活中也有这类蝙蝠式的人物,他们变幻脸谱,跳来跳去,其目的就是为了( )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!” 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 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师旷曰:“盲臣安敢戏其君乎?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
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 平公曰:“善哉!” 1. 解释文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。 (1)暮: (2)戏: (3)闻: (4)善: 2.下列句子中“之”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:( )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.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。
4.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,比三旦立市,人莫之知。往见伯乐,曰:“臣有骏马欲卖之,比三旦立于市,人莫与言。
愿子还而视之,去而顾之,臣请献一朝之贾。” 伯乐乃还而视之,去而顾之。
一旦而马价十倍。 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 1. 解释下列句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。
(1)去而顾之。 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几千里也。
(2)伯乐乃还而视之。 见渔人,乃大惊。
2.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都有“看”的意思,请辨别它们意义间的细微区别。 (1)往见伯乐。
(2)子墨子见王。 (3)于是见公输盘。
(4)去而顾之。 (5)还而视之。
3.选出下列句中“之”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。( ) A臣有骏马欲卖之。
B愿子还视之。C去而顾之。
D臣请献一朝之贾。 4.翻译句中划有横线的句子。
人莫之知。 5.找出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,并解释。
(1) 愿子还而视之。 (2) 臣有骏马欲卖之。
(3) 落花时节又逢君。 (4) 尔安敢轻吾射。
(5) 汝亦知射乎! (6) 尝贻余核舟一。 (7) 予谓菊,花中隐逸者也。
(8) 彼与彼年相若也。 6.文中“马价十倍”的原因是什么?这说明了什么? 磨杵成针 磨针溪,在眉州象耳山下。
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,未成,弃去。过小溪,逢老媪方磨铁一杵,问之,曰:“欲作针。”
太白感其意,还,卒业。媪自言姓武。
今溪旁有武氏岩。 1. 解释文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。
(1)去: (2)方: (3)还: (4)卒: 2. 解释下列句中“之”字各指代什么。 (1) 问之,曰:“欲作针。”
(2) 学而时习之。 (3) 一日曝书画,牧童见之。
(4) 子墨子闻之。 3. 翻译文中划有横线的句子。
太白感其意。 4.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? 答案: 《人有其宝》: 1(1)给……看(2)所以(3)你(4)当作 2C 3如果你把它给了我,我们就都失去宝贝了。
4廉洁不贪 《蝙蝠》 1C 2为什么 3(1)A(2)B(3)A 4有足,属于兽;有翼,属于禽。 5投机取巧(或:想钻空子,占便宜。)
《师旷论学》 1(1)晚(2)戏弄(3)听说(4)好 2B 3哪里有做别人的臣子却敢戏弄他的国君的呢? 4活到老,学到老。(意思同即可) 《马价十倍》 1(1)离开;距离(2)于是,就;竟然 2(1)拜会(2)拜见(3)召见(4)回头看(5)观察 3D 4别人不知道这匹马。
5(1)子:您(2)之:它(3)君:您(4)尔:你;吾:我的 (5)汝:你(6)余:我(7)予:我(8)彼:他 6原因是伯乐“还而视之,去而顾之。”说明人们往往盲目迷信权 威。
《磨杵成针》 1(1)离开(2)正(3)回去(4)完成 2(1)她,代老妇人(2)学过的知识 (3)它,代书画(4)这件事 3太白被她的诚意感动。 4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
(或:要有恒心、毅力) 携手同心,竭诚解答,沈师外院,问问团队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育道文化网 » 初中文言文阅读公事公办(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第90篇)